為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全省工業轉型升級,省政府日前制定印發《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建設現代化工業體系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我省全國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建設要取得積極成效,基本建成全國新型工業化重要基地,制造強省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按照“穩、進、好、準、度”的要求和“跳起來夠得著”的原則,指導意見綜合分析各項要素和支撐條件,對2020年目標進行了設定。
初步構建起以產業結構優、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好、集約水平高、發展模式新、能耗排放低、融合程度深、開放層次高為主要特征的現代化工業體系,推動工業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工業經濟穩中有進。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5%以上;產業結構明顯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2%,裝備制造業第一支柱地位鞏固提升,鋼鐵產業邁向中高端;企業結構明顯優化,主營業務收入超千億元企業超過5家,超百億元企業達到80家,工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4萬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6000家;區域布局結構明顯優化,培育形成引領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點。
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力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1%以上,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30%以上建立研發機構,重點優勢產業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
兩化融合水平大幅提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65%,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52%,建設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兩化融合指數在全國位次前進2位。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水平不斷提升,培育發展一批互聯網經濟新業態新模式。
綠色發展水平大幅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8%、水耗下降23%、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2%,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22%、氮氧化物下降25%、揮發性有機物下降20%,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和處置率達到73%以上。
質量效益大幅提升。力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勞動生產率達到35萬元/人、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達到6%以上、制造業增加值率超過23%,工業類名牌產品穩定保持在1200項以上,提供一批高端高新高質的工業產品,不斷滿足中高端消費需求。
圍繞優化區域產業布局,打造“一核、四區、多集群”產業差異化發展格局。“一核”即雄安新區高端高新產業發展核心區;“四區”即石保廊創新發展示范區、張承綠色發展示范區、秦唐滄沿海開放發展示范區、邢衡邯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雙輪”驅動示范區;“多集群”是通過改造提升一批、聚集發展一批、帶動培育一批,打造多個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集群。
圍繞構建現代工業產業鏈體系,著力打造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鏈、4個優勢傳統產業鏈、5個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產業鏈。每個產業鏈瞄準先進產業、先進技術、先進產品,明確主攻方向、發展重點、發展路徑和重點建設的基地園區。
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鏈,主要是選擇了國家鼓勵支持、河北有基礎、市場有前景、發展有條件、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先進節能環保、新能源和未來產業。4個優勢傳統產業鏈,主要是選擇了經濟總量大、產業基礎好、產業鏈條長、優勢特色明顯的鋼鐵、石化、食品、紡織服裝工業。5個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產業鏈,主要是選擇突破帶動性強、新業態新模式特征明顯、對工業支撐作用大的工業設計、信息技術服務業、電子商務、現代物流、工業旅游5個產業。
按照有抓手、可操作的原則,指導意見提出提升創新能力、推進融合發展、深化“三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行動、開展精準招商、推進綠色發展、強化要素支撐、降低企業成本、營造良好環境8個方面15項政策保障措施。
指導意見要求各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履職盡責,省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要加強統籌協調,建立完善定期調度、統計監測、績效評估、監督考核機制,納入各地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經濟社會發展考核體系;市、縣黨政主要領導要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各地要結合實際,制定出臺具體實施意見;省有關部門要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形成推動轉型升級的合力,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