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糧食浪費成為公眾關注熱點。相比“舌尖上的浪費”,我國糧食從生產到加工鏈條上的損失同樣不容忽視。
來自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數據顯示,我國糧食在儲藏、運輸和加工等產后環節,每年損失量達700億斤以上,糧食產后損失驚人,全鏈條節糧減損迫在眉睫。
糧食“產后護理”空間巨大
這幾天,河南省潢川縣金塔紅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新生正在為晚稻收獲做準備。
“我們種的是雙季稻,早稻已經豐收到手。再有15到20天,晚稻就要收獲了。糧食豐收,還要收獲到手、顆粒歸倉才行。”張新生說。
然而,據當地農民反映,由于天氣和儲糧設施落后、烘干設備不足等原因,糧食在產后的收獲和儲藏過程中經常會有不同程度的損耗。
糧食收獲后,一些農民往往先在自家庭院、農田地頭搞“地趴”式儲糧,等到價格合適再出售。這種儲存方式容易導致糧食生霉、腐爛以及遭遇鼠害,造成大量損失。
除了農戶,部分中小型糧食收購企業、糧食經紀人的儲糧設施也很簡陋,造成嚴重的糧食損失。河南省興業糧貿有限公司負責人張興業介紹,按照現有補貼政策,購置一臺塔式低溫循環烘干機要10多萬元,但損耗1000斤小麥,也不過1000元左右,因此糧食經紀人購置烘干機的積極性不高。
據糧食部門統計,由于農戶儲存設施簡陋、烘干能力不足、缺少技術指導等原因導致的糧食損失平均為8%左右。
糧食產后損失嚴重,意味著“產后護理”空間巨大。南京財經大學糧食和物資學院院長曹寶明介紹,由南京財經大學牽頭,中國農業大學、中儲糧成都糧食儲藏科學研究所、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等多家單位共同承擔的《糧食產后損失浪費調查及評估技術研究》科研項目專項,在全國范圍內全面開展了糧食產后收獲、干燥、儲藏、運輸、加工、銷售、消費各環節的損失浪費調查評估。
“據調查,除消費環節的糧食產后損失率為15.69%,油料產后損失率為18.67%。”曹寶明說,浪費不僅僅在舌尖上,糧食的產后降損需要從全鏈條著手研究。
糧食加工不是越“細”越好
走進超市糧油貨品區,面粉類型五花八門,消費者對比可發現,加工精度高,面粉更加雪白細滑,價格也更高。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一般情況下小麥出粉率在80%左右,但近些年精加工面粉在市場的比例不斷提高,出粉率在70%左右的面粉越來越多,甚至還有一些“30粉”“20粉”。
在糧食加工環節,我國居民存在過分追求精、細、白的消費誤區,企業糧食過度加工嚴重,成品糧出品率相對較低。實際上,從糧食安全和營養科學的雙視角看,糧食加工并非越細越好。
過度加工不僅造成糧食的巨大浪費,也不利于營養健康。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說,糧食的深加工對于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帶動我國糧食產業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但超過一定標準的過度加工會增加糧食損耗,糧食加工不一定是越“細”越好。
“很多消費者可能并不知道,越靠近小麥或者稻谷表皮的部分所含營養越豐富。經過3道拋光的精米,胚全部脫落,皮層全部剝去,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所剩無幾。”黑龍江孫斌鴻源農業開發集團總經理孫斌說。
對此,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安全倉儲與科技司司長王宏表示,在糧食加工環節,糧食部門正在積極推廣適度加工技術,減少損失。“針對糧食加工過精、過細導致損失浪費的問題,積極推進適度加工技術,減少了不必要的糧食損失和能源消耗。高效鑒別和處理真菌污染谷物技術等,為減少糧食損失浪費提供了可靠保障,有效減少了糧食損耗。”王宏說。
節糧減損要從全鏈條角度發力
初秋時節,江西省定南縣老城鎮樂德村,種糧大戶葉忠華站在田埂上,查看晚稻生長情況。他今年種了200畝水稻,早稻收割后,收獲水稻近5萬公斤。
葉忠華說,以前再有能力種糧也不敢過百畝,如今鎮里建起了集烘干、收購等于一體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為糧農提供水稻育秧、農機作業、水稻烘干、稻谷儲存、大米加工、精品大米儲存及銷售等全鏈條服務,讓農戶多種糧沒有了后顧之憂。
王宏介紹,近年來有關部門不斷強化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建設,財政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有償為農戶提供收儲減損技術服務;按產糧大縣全覆蓋目標,26個省份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計劃建設糧食產后服務中心5000余個,已完成近4000個;開發0.5噸至2噸農戶儲糧裝具、10噸農戶倉、10噸至20噸中小型農村烘干裝備及農戶殺蟲技術等,為糧食“產后護理”提供技術支撐。
減少糧食產后損失浪費等于建設無形良田,是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舉措。糧食從田間到餐桌的鏈條,包括農戶收獲、儲存、糧食收購、儲運、加工、消費等環節。專家認為,節糧減損要從全鏈條角度發力。
“在農戶儲糧環節,建設農戶科學儲糧倉以減少農戶儲糧損失;在糧食收購環節,建設產后服務體系;在糧食儲運環節,開發推廣安全儲糧技術;在糧食加工環節,積極推廣適度加工技術;在糧食消費環節,強化節糧減損宣傳,營造愛糧節糧的氛圍。”王宏說。
如何減少糧食在不同環節的損失?曹寶明建議,一方面要提高行業技術裝備水平;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升糧食流通現代化水平,在糧食物流等領域減少糧食產后損失。此外,還要實施優質糧食工程,通過建設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幫助農戶解決收糧、儲糧、降水、干燥等問題,通過社會化服務,有效推動節糧減損。(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08日09版)
關鍵詞: 中國每年糧食產后損失700億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