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日前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0年)》顯示,近年來,中國數字政府服務效能顯著提升,企業和群眾獲得感、滿意度不斷增強,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效手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來,基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各地大力推動政務服務向移動端延伸,目的就一個: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
在全國層面,隨著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基本建成,全國政務服務“一張網”的整體服務、協同服務、精準服務、創新服務等方面能力顯著提升。在地方層面,全國已有五成以上的省(區、市)印發了省級數字政府建設規劃或指導意見。
“在家里動動手指就把手續全辦下來了”,在移動支付、移動辦公之外,政務服務類APP、小程序、微信公眾號等“指尖辦”,正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針對企業和群眾辦事高頻事項推出專題服務,打通辦事服務事項設立的依據和政策文件庫,政府網站提供智能問答……隨著電子政務服務機制不斷創新,政府部門的審批服務效率也在提高。
“異地可辦”“跨省通辦”“一網通辦”漸成趨勢,然而,梳理發現,其實際成效與人民群眾的期待還有不小差距,政府網站信息不更新、內容嚴重錯誤、咨詢信件長期不回復、服務不實用等問題,讓一些“指尖辦”比窗口辦理更費時、更麻煩。原本計劃著幾分鐘就能辦成的事,卻“讓人崩潰”,這顯然是優化營商環境的“中梗阻”,與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初衷與落實背道而馳。
“先進”手段為啥產生不了化學反應?究其原因,是形式主義作祟,讓“指尖政務”只停留在口號。部分政府系統政務新媒體存在低效重復建設問題,一些App供給側與需求側不匹配,不同單位、不同業務間的“數據煙囪”比較明顯,部分基層賬號審核監管機制留有漏洞,一些政府工作人員身兼數職、疲于應付、被動回復……開而不管、不務正業等不作為亂作為行為,讓打著方便群眾的旗號折騰群眾的“指尖體驗”不在少數。
方便群眾,不在言語,而在行動。讓“指尖政務”最大限度實現便民服務,不僅需要打通各個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推進跨域數據共享應用、業務標準互認、流程優化再造走向縱深,不斷提高基礎設施網絡安全防護水平,還需要將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工作落到實處,使基層工作更高效、干部作風更務實。
要看到,從“群眾來回跑”到“部門協同辦”,提高的是基層服務窗口業務辦理的效率,贏得的是百姓認同。面對吃穿住行用等每一件群眾棘手的“小事”,一門受理、一章審批、一次辦結,就容易見到實效、贏得信任;反之,一個部門一個部門地跑,一張表格一張表格地填,就難逃“不靠譜”又添堵。
實現更加精細化的電子政務服務,讓居民和企業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讓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的精氣神煥然一新,以“先進”換民心最有說服力。(蘆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