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有車’時代,車輛的快速增加給城市帶來巨大的停車位承載壓力;非機動車如電動自行車、共享單車的亂停亂放亂行,導致停車管理更加棘手。停車位‘一位難求’、管理不當‘堵上添堵’,導致市民‘停車難’‘行路難’,有車無車都很難。”廣州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1月6日上午開幕,曹志偉、付偉等政協委員不約而同關注城市交通治理,分別提交提案建議。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機動車停放:建議按市場需求配置停車位
廣州市政協常委、廣東省新階聯副會長曹志偉聯合多位委員共同調研,基于十多年對交通問題調研的積累,認為目前“停車難”現狀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停車位供給不均衡。二是空間規劃不合理,商務區、生活區等分離,導致停車潮汐化嚴重。此外,電動自行車、共享單車管理也比較混亂。
對此,他建議進行停車場的供給側改革,總量調劑,局部過剩調節。同時,調整停車位建設政策,大力鼓勵停車場投資建設。
“車位不能當作必需品來保障供給,而應是消費品,隨行就市,可以買賣,按市場需求來配置,并且放開市場價。”
△曹志偉
非機動車停放:建議建設非機動車立體停車設施
四個輪的機動車停放不易,兩個輪的非機動車也是“停車難”。伴隨電動自行車、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等新工具、新業態的迅速普及和發展,非機動車停放區與非機動車規范停車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逐漸成為城市交通治理的頑癥:部分停放區選址失當,有的將人行通道擠壓成“羊腸小道”,有的內部存在樹木、報刊亭等障礙物導致實際無法停車,有的距離地鐵站出口及周邊建筑物距離過近存在消防等安全隱患。
民建廣州市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農墾集團公司《廣東農墾》副主編付偉根據調研,發現非機動車停放區在數量方面,存在總量和區域兩個層面的矛盾。參照部分省份電動自行車集中停放場所建設標準,單個電動自行車長度宜為1.8-2.0米,寬度宜為0.7-0.8米,最小適宜停車占地面積為1.309平方米。按照全市206萬登記上牌量計算,需停放區面積為269.65萬平方米。而如果按照市電動自行車行業協會對全市電動自行車保有量超400萬輛的估計,需求面積達523.6萬平方米,加上40萬輛互聯網租賃自行車(以配額計算),非機動車停放區面積總需求近600萬平方米。對于路面資源本就緊張的廣州來說,這是不小的壓力。從區域上看,地鐵站、大醫院等熱點場所周邊非機動車停放區面積嚴重不足,高峰時段車滿為患。
用好管好非機動車停車位是破解電動自行車治理難題的重要抓手。付偉建議,在供需矛盾突出的區域進一步擴大非機動車停放區范圍。優化電動自行車和互聯網租賃自行車停放區占用結構比例,實施精細化管理,探索將電動自行車和互聯網租賃自行車停車位進行分區施劃。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企業投放行為,為電動自行車等留出不低于50%的停放區域。
同時,想方設法挖掘中心城區特別是老城區地鐵站、大醫院等熱點場所周邊路面資源,探索與周邊單位、小區共享非機動車停放區,建設非機動車立體停車設施。在地鐵站、公交站、醫院等周邊建設一批多功能、示范性非機動車停放區,提供充電、遮雨等服務,助力解決全市電動自行車充電裝置缺口等短板問題,打造亮麗風景線,提升市民獲得感幸福感。
△付偉(受訪者提供)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徐雯雯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駱昌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