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教授為患者查體。(通訊員供圖)
仁心守護 生命之光
高燒持續一周不退,家住廣東陽江的16歲少女小李(化名)本以為自己得了流感,去醫院檢查時卻意外地查出身患罕見的“巨型”肝癌。快速生長的巨瘤引發高熱、氣促、腹痛、惡心,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小李的生命力迅速流失,亟待手術切瘤救命。
(資料圖片)
這是去年12月初的事情。彼時廣州新冠感染就診人數增長,多家醫院醫務人員大批感染減員,非新冠的高難度危重癥手術還能做嗎?術后護理跟得上嗎?
“我們將拼盡全力,帶孩子走進2023年,陪她走得更遠!”面對家長的絕望淚眼,“廣州實力中青年醫生”、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院長劉超教授鄭重承諾。他率領膽胰外科團隊克服科室減員一半、手術難度極高等困難,聯合全院多學科團隊會診,最終為少女完成高難度肝腫瘤切除手術。
2023年的第五天,入院時難受得時常大哭的少女,笑眼彎彎地告訴記者:“感覺好多了!劉教授叫我多吹氣球促進康復,我現在不僅能吹氣球,還能唱歌了!”
持續高熱原來是肝臟腫瘤作祟
2022年11月底的一天,正在醫院南院區進行疫情防控巡查的肝膽胰腫瘤專家劉超副院長,走到急診科時,注意到了一個候診者的異樣表現。
靠在媽媽懷里,呼吸急促、下肢水腫,因疼痛不時地發出呻吟聲……她正是小李。數日前,小李因在校期間持續高熱,到當地醫院做上腹部CT檢查,意外地查出肝右葉巨大占位病灶,腫瘤大小約14.9厘米×11.1厘米×12.2厘米,瘤內出血,考慮為惡性腫瘤。治療多日后,見小李越來越難受,媽媽當機立斷,帶她到廣州醫治,最后輾轉來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南院區求助。
經過影像學檢查后發現,小李右肝腫瘤在1周內已長大5厘米,生長到18厘米×13厘米×14厘米。“這孩子的肝腫瘤長得太快了,情況很危急!”劉超副院長果斷將其收入膽胰外科病區。
小李的腫瘤不僅個頭大,長得位置也很兇險:侵入了右側胸腔,壓迫右心房和第二肝門,膈肌難以正常運動,導致呼吸困難、無法平躺休息;影響了重要血管肝靜脈和下腔靜脈的正常回流,導致胸水、腹水、腹壁和雙腿嚴重水腫,行走困難。猛長的腫瘤還引發了強烈的肝區疼痛,小李清醒時,每一刻都飽受折磨。
克服人手不足困難 發起兩次多學科會診
“我們科里因新冠感染戰斗性減員,最難的時候只有一半的人能堅持到崗。這種程度的肝臟腫瘤手術是用血大戶,血源也緊張。但孩子的病情十分嚴重,治療一刻也不能拖延。”劉超說,他和林浩銘副教授發起兩次多學科會診,以線上線下聯合會診的方式,邀請肝膽外科王捷教授、兒科黎陽教授、心血管外科梁石副教授、麻醉科彭俊副教授、重癥醫學科張克林主治醫師、放射科石廣滋主治醫師等一起討論小李的病情。
能到病床邊就到病床邊,能在網上就在網上,為了這個正值花季的生命,各科專家集思廣益。考慮到小李體內的腫瘤長得快、體積大、張力高,有穿刺出血風險,無法先進行化療或放療,應盡快手術治療。為了減少肝切除中出血的風險,醫療團隊決定采用創新的方法,在麻醉后、手術前,先進行“VV-ECMO循環輔助”,用ECMO將病兒下肢血液轉流至頸內靜脈,這樣一方面降低肝靜脈壓力,另一方面,也增加回心的血容量,有利于麻醉中保持血壓平穩。
13小時鏖戰 完整切除巨大腫瘤
“孩子病情太兇險了,如果不切除腫瘤的話,她的生命就進入了倒計時。我們會盡全力救她,但也要做最壞的打算,手術臺上有可能出現意外!”術前談話時,劉超與小李的媽媽坦誠交流,把風險和機會都一一言明,得到了家長的理解和支持。
手術當天,醫院派出了精兵強將,膽胰外科、心血管外科、麻醉、護理……所有醫務人員竭盡全力,經歷3個小時的術前準備、無影燈下10個小時的鏖戰,最終為小李完整切除巨大腫瘤。
“我最擔心的情況沒有發生,心里猶如一塊巨石落地!”手術完成,劉超長舒一口氣:“抗癌治療的第一步順利完成了,但我們不能放松,還要一步步走穩。”病理顯示,這是一種惡性極高的肝臟未分化胚胎性肉瘤,據文獻報道,從1978年至今全球僅報告了不到400例未成年人病例。
由于胸腹聯合切口很大,身體因腫瘤飽受打擊,小李的術后恢復又是一道道難關:抗感染、鎮痛、呼吸功能康復、拔管……ICU和膽胰外科的醫護團隊精心護理著小李。
“如果我們不努力的話,病人就什么機會都沒有了”
小李住院期間,恰逢新冠感染高峰到來之時,醫院發熱門診人滿為患,日接診人數達到了創院史記錄的1000人,是平時的10倍以上。為應對隨后到來的重癥收治高峰,醫院在400人的原有各ICU醫務人員的基礎上,又從各科抽調醫務人員組建100人的 “逸仙重癥醫療突擊隊”第二梯隊。
此時,病房里的小李也一度出現發熱險情,但在醫務人員的對癥處理下,很快退燒。經過一個月的調養,呼吸困難、肝區疼痛和雙下肢水腫均已消失,小李可以平臥和自由活動。她計劃近期出院,休養后接受進一步治療。
“我不明白平時這么健康的孩子怎么會突然病了呢?當時我們連夜從陽江來到廣州,真心感謝劉教授團隊給我的孩子重生機會!”小李的媽媽眼含熱淚表示,這一個多月來感受到了醫務人員的專業與熱誠。
“對于惡性腫瘤患者,我們不知道能陪他們走多遠,但是我們會努力克服各種困難,陪他們盡可能地向前走。”劉超說,醫學并非萬能,醫療行為也常受時勢的影響,但是只要有1%的可能性,醫生都會拼盡全力守護生命,“如果我們不努力的話,病人就什么機會都沒有了!”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任珊珊 見習記者徐依勵 通訊員劉文琴、黃睿、林偉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