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港一片繁忙。(圖@視覺中國)
【資料圖】
春潮涌動,萬物競發。隨著廣東省、廣州市高質量發展大會的召開,南粵大地早已是一片生機勃勃。
大城廣州,自有重任。眼下,廣州各行各業正以昂揚奮進的姿態、時不我待的精神、敢為人先的勇氣,邁入拼經濟、促發展的時代大潮。
從2月20日起,來自中央、省、市的媒體記者組成廣州高質量發展媒體調研團,7天“走讀”15條線路,深入探訪80多個點,探尋各區域各行各業高質量發展路徑,感受高質量發展的強勁脈搏、十足信心,解讀新征程上大城擔重任、挑大梁的故事。
廣州環貿中心。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莫偉濃攝
棋眼新驅動
錨定大項目大平臺 激活“棋眼”贏先機
高質量發展“一盤棋”,大項目大平臺是“棋眼”。激活了“棋眼”,就贏得了新局的主動與先機。
“自2021年交付以來,廣州ICC共引入103家企業,包括12家世界500強企業,行業龍頭、獨角獸等優質企業占比達75%。”在廣州高質量發展媒體調研行首站——廣州環貿中心(ICC),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道。
這座位于城市中軸之上的摩天大樓以及其所在的中央商務區,堪稱廣州高質量發展的“代表作”,也曾是廣州城市開拓新城的“棋眼”。高質量發展媒體調研團從這里出發,意義非凡。
向南看,廣州圍繞努力把南沙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的任務目標,一艘高質量發展巨輪開拔起航。
在位于南沙的中科宇航產業化基地,力箭一號遙二運載火箭正在進行總裝測試,將于今年5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飛向太空。同時,太空旅游飛行器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研發中,中科宇航最快將于2025年具備太空旅游飛行器生產能力……
中科宇航(廣州)裝備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胡小偉告訴記者:“只有技術上不斷創新,才能不斷保持優勢和領先水平。”
巴西的咖啡豆、德國的紅酒……在位于南沙綜合保稅區的駿德匯物流園內,琳瑯滿目的各國食品正等待銷往全球。南沙打造“鏈”接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樞紐節點,吸引更多跨境貿易商到南沙來“買全球、賣全球”。
乘著國家戰略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東風,南沙的汽車、造船、航空航天等先進制造業集聚發展,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元宇宙、氫能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突出四鏈融合基本路徑,以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南沙打造大灣區創新型產業新高地,搶灘未來產業,正跑出高質量發展南沙“加速度”。
向北行,白云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正在加緊建設,一座“超級樞紐”正在完成更深度的全球鏈接。
記者在擴建工程建設現場看到,近700位工人正埋頭苦干。“這是中國民航機場史上規模最大的改擴建項目,項目總投資537.7億元。”廣東省機場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工程建設指揮部前期工作部副部長盧光兆介紹,該工程建成后,白云國際機場將成為國內跑道最多、航站樓建筑面積最大的單體機場。屆時,廣州白云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能力、貨郵吞吐能力將分別達到1.2億人次、380萬噸,較目前增長50%、52%,成為輻射全球的國際航空樞紐,引領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高質量發展。
向東望,重大科創平臺正激發創新活力,為技術成果產業化注入澎湃動力,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坐落于廣州科學城科創走廊腹地,其相關負責人表示,該中心致力于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果轉化的核心載體,讓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科技成果轉化最佳地。
……
一個個大項目、大平臺現場干勁十足,激活廣州高質量發展大棋局,驅動強勁引擎。
“智造”助力制造業立市。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攝
制造新起點
“智造”遍地開花 “賦能”永不停步
高質量發展,主要靠什么?制造業是一枚關鍵的鑰匙。
手機“遙控”工廠定制化生產汽車、60秒下線一臺電動汽車、工廠太陽能屋頂可滿足工廠滿負荷耗電量的25%……媒體調研團走進廣汽埃安智能生態工廠總裝車間,汽車“智”造的科技感令人驚訝。
2017年4月,總投資達450億元的廣汽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在番禺汽車城動工開建,錨定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方向,把新能源汽車從傳統燃油車領域獨立出來發展。短短5年多時間,廣汽埃安就實現大跨越,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頭部企業,進入“高速+高質量”發展階段。數據顯示,2017年至今,年均復合增長率超120%。2022年累計銷售27.1萬輛,同比增長126%,創造銷量增速新紀錄。
面向未來,廣汽埃安有更大夢想。“未來10年,不僅僅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突飛猛進的10年,也將產生汽車產業世界新巨頭,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機會。”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的5~10年,廣汽埃安將堅持創新不止步,繼續保持頭部企業優勢,發揮產業鏈“鏈主”帶動效應,高質量集聚發展,打造世界級汽車產業硅谷,放眼全球,參與到世界汽車產業格局重塑中去。
“智造”遍地開花,活力迸發。廣州堅定不移推進“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聚焦智能汽車、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型儲能等新興產業,著眼于穩鏈延鏈補鏈強鏈控鏈,不斷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從“制造”到“智造”,廣州正解鎖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
位于白云區的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民營科技園里聚集了超過5200家企業,園區以占白云區0.7%的土地面積貢獻了57%的工業產值,制造業的經濟貢獻占比約七成。民科園大力推動企業數智化發展,推動50多家企業開展智能車間數字化改造。
在白云電器數字化工廠,自動化生產設備高速運轉。該數字化工廠綜合運用了鈑金柔性加工、立體倉儲、先進的物流輸送、工業機器人、AGV/RGV專用小車及物流調度系統、數據采集、能源管理、智能綜合監控系統等技術,打造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配電設備智能制造生產基地,已發展為國內領先的電力能源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商。
位于黃埔區的瑞松科技深耕機器人、工業軟件及智能制造領域,并迅速融入全球數字化進程,如今產品與服務廣泛應用于汽車、機械重工、3C、電梯、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海洋工程、船舶等行業,是“廣州智造”的重要代表。
“高端裝備制造業是支撐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環節。”瑞松科技董事長兼總裁孫志強表示,近幾年,我國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迅速,應用場景廣泛,但還需要更進一步向中高端裝備制造業邁進。瑞松科技將繼續助力生產制造過程、企業運作、產品流通、產業鏈接智能化,為整個工業價值鏈賦能。
近年來,黃埔引領全國新一輪政策創新風潮,挺進生物醫藥產業第一梯隊。目前,全球能生產臨床級AAV(病毒載體)的公司不到20家,位于黃埔區的派真生物就是其一。從成立之初就致力于“讓老百姓用得起基因治療藥物”的派真生物,已在黃埔潛心研究遞送載體基礎和規模化技術8年多。如今,派真生物已建成全亞洲最大的AAV(病毒載體)生產基地、占國內30%以上市場份額,AAV(病毒載體)成本較同行下降一半。
派真生物總經理張超表示,重視人才和科創是公司一直堅持在做的“對的事情”。我們組建了逾50人的研發團隊,在突破核心技術方面堅持原始創新,每年投入經費占營業收入的20%-30%。
科創新高度
解鎖高質量發展“核心密碼”
唯創新者勝。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密碼”。
小谷圍島是珠江口區域一顆“灣頂明珠”,這里坐落著10余所高等學府,是大灣區智力與創新資源最密集的區域之一。
島上一角坐落著一座獨角獸企業——小鵬匯天。在這里,記者們見到了“會飛的汽車”。在公司戶外廣場上,由該公司全棧自研的旅航者X2正在進行飛行測試。這款雙人智能電動飛行器于1月30日正式獲得由中國民用航空中南地區管理局頒發的特許飛行證,成為國內首款提出申請并成功獲批的有人駕駛eVTOL(電動垂直起降)產品。
據悉,小鵬匯天是亞洲規模最大的飛行汽車公司,已申報擁有400多項核心技術專利。該公司相關人員表示,飛行汽車是汽車、航空、新能源三大領域的交匯點,未來小鵬匯天將依托番禺區“智造創新城”新戰略定位和廣州大學城的人才優勢,堅持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一體部署,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飛行汽車產業集群集聚。
在黃埔區,媒體調研團沿著創新大道一路走訪,深刻體悟科技變革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動力。
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簡稱“廣納院”)是其中一站。廣納院展廳專業人員介紹,中國的納米技術基礎研究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相關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水平仍待提升,大約只有1%的創新成果能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成果轉化率非常低,成為很多企業的難題。廣納院為此孕育而生,把高校科研院所的實驗室階段的成果,通過廣納院的科技平臺孵化,進入產業化階段,推向市場。
俯瞰廣州納米產業藍圖,以原子結構為原型的廣納院本部園區樓宇拔地而起。放眼遠處,“中國納米谷”正打造納米產業集聚區,未來將帶來更多技術突破。據悉,廣納院本部園區已于2022年7月1日順利開園,截至2022年底,共有12個項目落地轉化,孵化20家企業。
黃埔區科技企業加速器園區內,一塊巨石鐫刻著“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八個大字,彰顯中小企業創新創造的巨大能量。
作為全國首個“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創新示范區”,黃埔錨定中小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全面激發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創造活力。
位于黃埔區科技企業加速器園區的墨羲科技正在推動納米三維石墨烯基礎研究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自立自強。
面對調研媒體的鏡頭,墨羲科技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陳劍豪博士信心滿滿,“經過3年的艱苦研發,墨羲科技在這場全球技術競爭中脫穎而出,獨創了具有三維穩定結構的新型石墨烯材料宏量制備技術。這項技術目前的商業化應用領域廣泛,未來適用前景廣闊。”
從化香米中塘基地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高鶴濤攝
鄉村新圖景
青山綠水間遍布多元現代產業
鋪開廣州的春日地圖,廣闊的農村天地煥發著生機,綠水青山中孕育著高質量發展的動能。
廣州圍繞“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推動城鄉協調發展,聚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充分發揮地區的資源、生態、人力等優勢,推動產業鏈條延伸拓展,帶動當地現代農業、特色產業、生態產業加快發展。
開春伊始,“拼”的氣魄就在廣州鄉村的廣袤大地上涌現。調研團來到位于從化區的從化香米中塘基地,其負責人正忙著算賬:“一條小火車生產線加6個產業工人作業,能夠頂100名產業工人的工作量。今年,這條生產線還能完成3萬畝稻秧供給。”據悉,從化區以改進稻米生產經營模式為切入口,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從化香米綠色化、智能化、機械化、標準化、高端化生產,致力打造“從化香米”國家地標品牌,5年內建設成為以從化香米產業為重要標識的、在大灣區有重要影響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
從化香米中塘基地種植優質水稻品種為“十九香”“軟華優金絲”,2021年水稻早造面積約1300畝,水稻晚造面積約1100畝,全年水稻總產量約2200噸。基地作為從化區重點農業項目“香米基地”,已申報2021年省級農業產業園,未來將成為從化區最具代表性的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之一。項目有關負責人說,基地土地流轉為當地村民帶來1300元/畝/年的租金收入,每年吸納當地村民超800人次,帶來工資性收入超80萬元,起到良好的聯農帶農作用。
另一頭,增城區的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也不甘落后。在秋收結束春耕未至的時節,在田里種滿了油菜花。眼下,金燦燦的油菜花已開滿田間,每一立方米的空氣都洋溢著醉人的花香,正在舉辦的油菜花節讓初春的田野好不熱鬧。據介紹,增城正在加快建設朱村絲苗米全產業鏈示范項目,謀劃以“絲苗米+設施畜牧”為主題申報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園以增城區朱村街萬畝絲苗米種植基地為主,改變傳統“稻鴨+稻漁”共生共作模式,創新“稻-漁-花/果”三位一體化稻田立體特色種養模式(“稻漁”生產,“稻花”蟲害防控和觀賞,“稻果”采摘),集種植生產、觀光休閑、研學旅行于一體。
一個個現代農業產業園正在重繪全新的鄉村產業的面貌。如今的鄉村,不再是農業一枝獨秀,在青山綠水中,多元的現代產業早已遍地開花。以調研團走訪的從化區南平村為例,這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以種荔枝、賣荔枝為主業的山村在前些年轉變思路,率先探索荔枝個性化定制銷售模式,讓荔枝從“一斤一斤賣”到“一樹一樹賣”。2022年南平村荔枝共定制200套,幫助農民增收40萬元。結合定制新銷售模式,村子還啟動以“靜修”為主題的休閑觀光特色小鎮建設,開發多款鄉村旅游產品。
據悉,南平村是廣州市首批30個特色小鎮、從化區首批10個特色小鎮之一,先后榮獲“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首批廣東省鄉村旅游優質項目名單”等殊榮。南平村黨支部書記張國華說,2022年村集體收入達15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3.8萬元。
增城區瓜嶺村是廣州少有的擁有清代水上建筑民居群的村子,近年來也依托獨特的區位和景觀資源條件,規劃打造具有嶺南濃郁原鄉特質和鄉村文化休閑產業特色的嶺南精品名村古碉樓文化。
目前,該村確立了以現代農業為支撐、實行保護性開發的發展思路,打造了具有嶺南濃郁特質的嶺南精品酒店、鄉村文化休閑產業特色的民宿等;同時還規劃建設特色產業立體社區,多途徑發展鄉村經濟;建設“親自然樂園”綜合型田園綜合體項目——古德農創園項目;建立百畝絲苗米種植基地。瓜嶺村黨支部書記黃未名介紹,自推廣特色旅游以來,每到節假日,就有不少游客來這里休閑度假。數據顯示,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205萬元,人均年收入3.8萬元。
珠江鋼琴創夢園充滿文藝氣息。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廖雪明攝
城市新顏值
活化歷史空間 留住鄉愁
用心保護生態 尊重自然
城市之美在于其尊重歷史,留住鄉愁;在于其尊重自然,擁有可持續發展的韌性。
擁有兩千多年建城史的廣州,毫無疑問是一座“老城市”,而它歷經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是其開放的城市基因、包容的城市氣質以及在每一個時期都保持著銳意創新的精神。長期以來,廣州聚焦中心城區城市更新、城中村綜合治理改造、產業形態優化、居住功能提升、城市文明躍升等,涌現出聞名全國的北京路、永慶坊等典型的老城市新活力案例。
調研團走訪廣州城,在舊廠房、舊車站乃至一條條老街古巷里都見到了活化、更新的痕跡以及“繡花功夫”。踏入珠江鋼琴創夢園,音樂元素的設計隨處可見,路面兩側擺放的大提琴等造景讓園區充滿文藝、復古的氣息,連園區內供人休憩的長椅、圓椅都是鋼琴或音符的造型。哪怕在工作日,也有很多年輕人來此打卡。
2018年,廣州珠江鋼琴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珠江鋼琴”)告別了扎根30余年的芳村花地河畔,將生產制造部分遷至增城,對位于荔灣區魚尾西路的舊廠區進行更新。園區執行董事、總經理曾志恒介紹,園區改造后建筑面積14萬余平方米,總投資額3.2億元。這里以數字音樂產業為核心,成為匯聚樂器和影音設備研發、音樂影視制作等文化產業的優質園區。珠江鋼琴創夢園的華麗蛻變,延續了珠江鋼琴深厚的音樂文化底蘊,也拓展了文化內涵。“從初期引入的音樂名家工作室,到即將入駐的荔灣非遺基地,園區已形成對文化創新行業的虹吸效應。”曾志恒表示。
一江之隔的黃沙老火車站也迎來新生。由粵漢鐵路黃沙車站舊址改造而成的廣州鐵路博物館,自去年5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以來,迅速成為熱門打卡地。
截至目前,廣鐵集團已投入7000萬元進行自主改造。這里已經成為傳播鐵路歷史、鐵路知識、鐵路文化的文化空間,以及市民游客濱江休閑空間。據統計,截至今年1月30日,博物館對外開放僅8個月,預約參觀人數就達到了25萬人。
城市之美在于其尊重歷史,留住鄉愁,更在于其尊重自然,擁有可持續發展的韌性。提及綠美廣州,海珠濕地公園便是最美麗的名片之一。就在不久前,海珠濕地公園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一句“入則自然,出則繁華”貼切道出了調研團踏入海珠濕地時的感受。據悉,海珠濕地之所以能入列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在于其地域稀有性與代表性。它是全國唯一一個地處超大城市中軸線上的國家濕地公園,是非常稀缺的城央綠色空間,是一座超大城市放棄了超過萬億元的商業開發價值,以共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的選擇。
置身于隱于鬧市的濕地,欣賞“人來鳥不驚”的美景,你很難想象10余年前,海珠濕地在建設之初竟面臨著生境構建困難、生物多樣性水平偏低的巨大困境,那時最突出的問題便是鳥類。經過10余年的探索,海珠濕地總結出一套城央濕地修復模式與技術。
截至今年1月,濕地率達79.4%,海珠濕地鳥類種數從72種增加到187種,是原來的2.6倍,昆蟲種類從66種增加到738種,魚類從36種增加到64種。其中,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1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鴻雁、水雉、鴛鴦、白胸翡翠、褐翅鴉鵑、畫眉等27種,IUCN紅色名錄中華花龜、平胸龜、中華鱉等20種。海珠濕地用10年走出一條保護發展之路,這也是廣州生態發展的生動實踐。
文化新活力
文化軟實力轉為發展硬支撐
在優化公共文化的供給上,廣州從未停下腳步。近年來更是結合了新思路、新技術,不斷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
一周之內,一城之間,穿梭兩千年。
兩千多年前,秦將趙佗據有嶺南建立南越國,定都蕃禺,那便是如今的廣州城。根植于優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在優化公共文化的供給上,廣州從未停下腳步。近年來更是結合了新思路、新技術,不斷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將文化軟實力轉化為發展的硬支撐。
要調研文化的脈絡,調研團回到了廣州的原點——南越國宮署遺址,從千年古城文化的源頭出發。
未至遺址,已聞流水聲,踏入其間,但見曲流石渠遺址竟“流水潺潺”,“流水”之下,還有“龜鱉爬行”“游魚戲水”“玉兔奔跑”等景象,遺址里的彎月池、曲渠、平橋、步石、明溝暗渠等瞬間煥發了生機。而在彎月池遺址現場,一塊全息紗幕垂落,紗幕上的微電影正在還原“和輯百越”“取義歸漢”兩個歷史典故,南越王趙佗與漢使陸賈會面時激烈爭辯的場景再現于遺址上。置身其間,仿佛穿越回兩千多年以前。
細究得知,這些生動景象背后是“十三五”期間國家文物局批準實施的國家重要大遺址數字化展示試點項目——“南越王宮博物館展示利用項目”。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長王維一介紹:“近年博物館應用了信息化、多媒體技術將兩千多年前的場景復原,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形式讓人感覺到遺址是有生氣和活力的。”新技術賦能,古老遺址以及文物煥發了新的魅力。
據悉,該項目已完成了一期“南越國曲流石渠遺址保護”展示利用工作和二期“南漢宮殿及戶外遺址保護”展示利用工作。第三期將開展廣州古代水井保護展示利用系統的設計、制作及安裝工作,力求將古代飲水文化特別是南越國水井的修建過程、結構特色、打水使用場景進行數字化演繹,打造沉浸式互動空間,使觀眾能身臨其境的體驗古人生活環境。
以文惠民。文化發展最終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需求。而廣州,真正做到了優化公共文化供給,讓文化資源活起來。據統計,2022年廣州全市共有登記注冊的博物館67家。去年印發的《廣州市博物館事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2021-2035)》提出,至2025年,廣州全市博物館數量將達到120家以上,初步建成“博物館之城”。
以文塑城。除了博物館,大劇院、美術館、文化館、影院等文化場館遍布廣州各個角落,成為市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空間。當下最熱門的文化場館要數廣州市文化館新館。位于海珠湖畔的市文化館新館占地面積約14.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5.4萬平方米,是目前全國體量最大的文化館之一。整個建筑群利用傳統建筑和園林空間的巧妙組合再現了嶺南水鄉園林美景,不同的建筑構成大小不一的院落,組合成一個風格鮮明的“嶺南園林式的文化館”。
以文興業。深厚本土文化孕育出一系列帶有鮮明城市特色的優質文化產業,具有廣府文化特色的產品走出廣州,走出中國,向全球發出廣州聲音,講述中國故事。以位于海珠區的詠聲動漫為例,該企業開發了“豬豬俠”等系列知名原創動漫IP,并以原創動漫IP為核心開發了系列內容衍生產業。其副總裁閻冰說:“我們的發展植根于廣州良好的政策土壤,用優質項目吸引優質人才。未來將通過一系列方式做好中國原創IP,講好中國故事,積極推進文化出海。”
而廣州知名企業漫友文化牽頭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動漫游戲產業聯盟,并大力推動中國動漫產品與動漫創作走向國際舞臺。2022年,漫友策劃出品《笑塵覺》節選“白蟻”篇,獲第15屆日本國際漫畫獎銅獎。
在促進動漫走出去之余,該公司還致力于運營廣州高水平動漫鏈行業服務平臺,整合優質動漫資源,為行業發展和進步提供專業服務。該公司負責人表示,未來將努力為廣州打造“動漫之都”添磚加瓦。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桂來、何鉆瑩
關鍵詞: 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