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個“區域教育質量健康體檢”結果報告發布
把脈教育“新痛點”
從今年全國兩會到前不久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學生的課外補習、睡眠不足、手機依賴、閱讀等社會熱點問題一直備受關注。
近日,在第六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師范大學劉堅教授、劉紅云教授團隊發布了《全國首個區域教育質量健康體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涉及了學生手機依賴、課外補習、睡眠不足等多個教育“新痛點”。
據悉,該團隊連續7年采集了2638所小學、1322所初中和140所高中的數據,并通過一系列數據的分析,對當前區域教育質量面臨的挑戰進行科學“把脈”,并從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角度,提出一系列統籌推進國家“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所需關注的重要問題。
農村地區學生手機依賴比例高于城市學生
4月初,河南省信陽市某學校組織學生集體砸手機的視頻在網絡上引發熱議。視頻里有學生走上升旗臺,拿起小錘子砸壞桌上的手機。面對網友的質疑,該校校長向公眾回應:因為快中考了,有家長管不住自己孩子玩手機,寫了承諾書,允許學校砸手機。
學生“手機依賴癥”成為教育中的“新痛點”。有人質疑,到底該不該為學生配備手機?也有學者建議,禁止學生將手機帶入課堂。
《報告》的一項調查數據直觀地反映了這種“依賴癥”:其中有一所學校近七成的學生有手機依賴或手機依賴傾向。《報告》認為,從整體上看來,中學生手機依賴情況比小學生更嚴重。而團隊歷年的追蹤數據顯示,有手機依賴或傾向的學生比例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
這背后不僅是校園對學生手機管理不力的問題。《報告》還顯示,子女手機依賴行為的產生受其父母手機依賴行為的影響較大。
為了進一步驗證結果,團隊設計了一組調查問卷。他們向孩子提供了4個選項,選擇“父母為了玩手機,對我急躁甚至訓斥我”“父母由于一直玩手機而不關注我做什么”等內容的學生,手機依賴比例大約是對照組的兩倍。
劉堅發現,“在調查數據中,有超過一半的學生反映存在‘父母在家里無論走到哪里都要拿著手機’的現象,而家庭手機使用規則較差的學生手機依賴程度較高。”
家在北京市的芳女士就是一位典型的“手機依賴型”家長。作為一名小學六年級學生的家長,芳女士家里早已習慣不看電視。下班回家,她經常躺在沙發上,拿著手機看劇或刷抖音。據她觀察,家里小孩也是“機”不離手,常常躲在房間里拿著手機一直打游戲,“怎么管都不聽”。
《報告》分析,父母有手機依賴行為,其子女手機依賴的比例幾乎翻倍;另外,如果教師能更多地關注學生,則會減少學生對手機的依賴。
在學生手機依賴問題上,還存在明顯的城鄉差異。
以小學階段為例,《報告》調查發現,城市、縣鎮和農村學生擁有手機的比例分別為42%、35%和37%。雖然城市學生手機擁有率高,但農村地區學生有手機依賴和手機依賴傾向的比例最高,為17%,而城市和縣鎮地區的這一比例分別為11%和12%。
而在中學階段,即便城市和農村學生手機擁有率相當,但農村地區中學生有手機依賴和手機依賴傾向的比例依然更高。《報告》調查發現,超過25%的農村地區寄宿生認為,自己睡眠不足的原因是“看電視電影、玩手機或網絡游戲等消遣活動”,而這一比例遠高于城市寄宿生。
“農村地區父母共育的欠缺可能是造成手機依賴情況較為嚴重的原因之一。”劉堅分析,父母共育程度較低的孩子更容易手機依賴。城市父母能做到“養育子女過程中共同合作、與配偶合理分配育兒任務”的比例,均遠遠高于農村地區的父母。
今年年初,教育部在《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細化管理措施,有限制地讓學生帶手機入校園。做好家校溝通,學校要將手機管理的有關要求告知學生家長,講清過度使用手機的危害性和加強管理的必要性。要求家長履行教育職責,加強對孩子使用手機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協同育人合力。
在劉堅看來,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的言傳與身教是重要的:從言傳角度出發,父母應與孩子就手機使用時長、手機使用方式等制訂“家庭手機使用規則”;從身教角度出發,父母應認識到,通常若父母自身手機依賴較高,那么其孩子手機依賴程度也高。他建議,“父母自身也應做好表率,養成較好的手機使用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