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中”步伐提速推進
擴大中等群體是居民增收的重要目標。近段時間,從部委到地方都在加快謀劃推進“擴中”方案,不斷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重。
人社部近日公布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以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生、技能型勞動者、小微創業者、農民工等為重點,不斷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江蘇、四川等地近日密集發布相關規劃,強調完善企業工資分配決定機制,促進企業建立健全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努力提高中等收入人群比重。
財政部部長劉昆日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將推動完善以市場為基礎的初次分配制度,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調節職能,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合理調節城鄉、區域、不同群體間的分配關系,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擴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邁向共同富裕過程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體系的一部分。應讓更可能成為中等收入人群的對象盡快增收,使其收入水平穩定地達到中等收入標準。”浙江大學共享與發展研究院研究員詹鵬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研究員朱夢冰也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實現共同富裕需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是重要發力點。
在她看來,下一步要持續推進土地制度改革,讓農民從承包土地上獲得相應收益。提高農業技術水平,發展農村產業,大力促進鄉村振興,切實提高農民收入。持續推進城鎮化,增加和穩定農民外出就業的機會,提高農民工資收入。此外,繼續加大農村人力資本投入,提高農村教育質量,提升農民受教育水平,“這是提高農民收入最持續且有效的途徑。”
另外,對于城鎮地區的低收入群體,要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提高職工工資。對于沒有勞動能力的人群,要加大社會保障力度,為其基本生活水平兜底。
收入分配改革紅利可期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2元,同比名義增長12.6%。其中,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10104元,增長12.1%;全國居民人均經營凈收入2752元,增長17.5%;全國居民人均轉移凈收入3204元,增長9.0%。
隨著收入分配改革加快推進,更多增收紅利將釋放。《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作出一系列部署。比如,事業單位逐步實現績效工資總量正常調整,實行高層次人才績效工資總量單列,探索主要領導收入分配激勵約束機制,深化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推進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完善消防員工資福利政策。
重點領域收入分配改革路線圖和任務書也密集浮現。國家衛健委體改司一級巡視員朱洪彪日前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關于深化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不久后將正式印發,國家衛健委將積極協調有關部門,支持指導各地全面推行薪酬制度改革。
青島等多地發文提出,全面推開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拓寬改革的經費渠道,允許醫院自主設立薪酬項目,鼓勵對主要負責人實行年薪制。
此外,浙江強調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薪酬激勵機制,完善國有企業薪酬分配機制,探索健全高校、公立醫院、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薪酬制度。廣西表示將推動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事業單位收入分配政策改革,研究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政策,增加績效工資總量核定彈性,補充完善經費支持方式。
詹鵬認為,隨著收入分配改革加快推進,更多居民增收紅利將加快釋放。重點群體加快增收,對于激發人才活力、增添經濟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記者 班娟娟 實習生 楊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