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戰(zhàn)略性問題。雖然我國目前已經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但糧食結構性短缺問題仍然突出,大豆油料自給率偏低已成為保障糧油安全的一大軟肋。
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就開始關注大豆生產,2019年農業(yè)農村部提出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各地多措并舉全力提升大豆和油料產能和自給率。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又提出,“加力擴種大豆油料”“深入推進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加快培育高產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鹽堿作物等新品種”“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種產業(yè)化步伐”,從中央到地方,擴種大豆和油料被提升到更加重要的高度。
從保障糧食安全和初級農產品供給安全的高度看,提升大豆和油料產能有著重大現實意義。大豆和油料是我國的重要糧食和油料作物,也是飼料行業(yè)的主要原料之一。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畜牧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大豆和油料的需求大幅增加,產需缺口較大且長期存在。2022年大豆進口量9108萬噸。
更應關注的是,在較為倚重國際市場進口的現實情況下,大豆油料進口還存在著“三個高度集中”的問題,即來源地、品種、供應渠道高度集中。目前,我國進口大豆95%以上來自巴西、美國和阿根廷三國。“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一旦國際市場有任何風吹草動,油料安全就會受波及。因此,我們必須綜合施策擴大國內大豆和油料作物生產,努力降低進口依存度,守住守穩(wěn)大豆和油料安全底線。
一般來說,我國主要有八大油料作物,分別是大豆、油菜、花生、葵花籽、胡麻、芝麻、棉籽、油茶。其中,大豆是我國最重要的糧油兼用作物,也是進口量最大的農產品。大豆種植在我國歷史悠久,我國是大豆的起源地和原產國,二十世紀30年代,我國大豆產量、貿易量均居世界第一,世界市場上90%以上的大豆貿易量來自中國。直至二十世紀50年代,美國超越我國成為世界大豆第一生產大國,并成為世界大豆主要供應國。在諸多因素影響下,1996年開始中國從大豆凈出口國轉為凈進口國,進口量逐年增加,對外依存度高,因此,發(fā)展大豆產業(yè)、實現大豆振興勢在必行。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扎實推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支持東北、黃淮海地區(qū)開展糧豆輪作,穩(wěn)步開發(fā)利用鹽堿地種植大豆。”“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實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試點。” 由于我國耕地有限、糧豆爭地矛盾突出,提升大豆產能必須處理好大豆擴種和主糧生產之間的關系。在華北和東北地區(qū),大豆和玉米是同季作物,因此在實踐中主要采取調整種植結構的方式,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以及糧豆輪作模式來擴種大豆。通過合理實施間作套種,2022年我國大豆種植面積達到1.54億畝、比上年增加2743萬畝,是1958年以來面積最高的年份;產量邁上了2000萬噸臺階,比2021年增產389萬噸,創(chuàng)歷史新高。下一步,各地區(qū)應繼續(xù)通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發(fā)展社會化服務、強化考核等方式,最大限度挖掘撂荒地、間作套種的潛力,千方百計增加大豆產能。
在我國主要油料作物中,油菜是和糧食爭地最少的油料作物,也是擴種油料潛力最大的品種。據統(tǒng)計,在我國油菜的主產區(qū)長江流域,目前尚未利用的冬閑田面積約6000多萬畝,從全國來看,大約為1億畝。針對油菜種植,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統(tǒng)籌油菜綜合性扶持措施,推行稻油輪作,大力開發(fā)利用冬閑田種植油菜”。不過,由于油菜種植比較效益低、稻油輪作對時間和種植條件要求高、良種良法配套不到位等因素影響,農民種植油菜的積極性并不高。擴大油菜生產,一方面要從種質資源創(chuàng)新、品種選育攻關、品質改良提升等方面發(fā)力,為油菜擴種強化種源支撐;另一方面應通過標準化良田改造、耕種收實施全程機械化等措施,提升油菜種植效益。
擴大油料種植,最終還得農民愿意種。當前一些地區(qū)的農民之所以對種植大豆和油料的積極性不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油料種植產量不高、價格不穩(wěn)定,即使政府配套農業(yè)補貼,但種植比較效益仍然偏低。因此,提升大豆和油料產能,未來各地應繼續(xù)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供給力度,構建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扶持政策體系,確保農民種豆種油料能獲得相對較高的穩(wěn)定收益。同時,應對油料產業(yè)本身吃干榨盡,延長產業(yè)鏈條、增加附加值,提高油料種植的整體收益,多策并舉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在國際環(huán)境日趨復雜的情況下,要端牢中國人的飯碗,確保吃得飽、吃得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打好大豆油料擴種攻堅戰(zhàn),未來我們要拿出“多種一畝是一畝”的決心和拼勁,精準務實、攻堅克難,確保大豆油料產能和自給率穩(wěn)步提升,讓中國人的“油瓶子”里盡可能多裝中國油。
(文章來源:金融時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