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位、塞車、翻臺……熱鬧重現
在天河的正佳廣場,不到晚上6點,一些熱門餐廳的等位數已經達到了35桌;在北京路,即便下著小雨,也無礙人們排隊品享地道小吃的熱情;在番禺的余蔭居餐廳,三五成群的年輕人大啖海鮮,一家老少歡聚……
近日,記者在廣州多處走訪發現,無論市中心還是市郊的商圈,都是人頭涌動。據廣州文和友總經理吳曼介紹,去年12月下旬以來,店里生意漸好。特別是跨年夜和元旦小長假,都是一直滿座到打烊,“現在每天可以翻臺6-8輪。”對于新一年的前景,“小伙伴們感到希望滿滿,我們2023年的目標是在去年基礎有50%-80%的增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剛過去的元旦假期,廣州商圈數據紛紛迎來新年開門紅。據監測,天河路商圈元旦假期三天的總客流量達到380.2萬人次,日均人流量126.7萬人次,比去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日均人流量上升173.7%,其中,正佳廣場三天入場客流達35.5萬人次;北京路商圈三天客流環比增長64.2%;番禺萬博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長8.5%,銷售額同比增加5.7%。
各類商務活動強勢復蘇的背后,活力城市的韌性和千年商都的基因,缺一不可。
天河南一家火鍋店迎來不少食客。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毛艷華最近明顯感到自己更忙了。“許多線下會議和學術活動都重新辦起來了。”毛艷華觀察到,在廣州,此前面對困難的餐飲業、政策支持力度較大的汽車消費,以及一直有優勢的現代服務業是復蘇較快的行業。“這些行業的復工復產,讓供給端的產品迅速豐富起來。”
剛閉幕的第二十屆廣州國際車展印證了毛艷華的觀察。本屆廣州車展共吸引89家車企參展,帶來首發新車超20臺,共吸引觀眾38.3萬人次。中國對外貿易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儲士家直言“廣州車展是汽車消費復蘇的‘排頭兵’。”展會經濟更有望在今年持續向好,據了解,截至去年12月底,已有10余場2023年的展會預訂了剛剛投入使用的廣交會展館D區,展覽總面積超過60萬平方米。
旺盛煙火氣,因“聚人聚財”而起
人們在窄門高屋中穿行,孩子們在鑊耳高墻的嶺南建筑中玩武術、看木偶、舞獅頭,少女穿著漢服拍照打卡……1月7日的周末,記者在番禺的嶺南印象園看到,人們在濃郁的傳統嶺南風情中沉醉。2023年元旦假期,嶺南印象園日間游客接待量已經超過去年同期。
廣州的煙火氣緣何能夠迅速重燃?答案之一是“眾人拾柴火焰高”——“聚人”才能燃起煙火氣。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經濟學教授董小麟認為,廣州煙火氣的恢復,除了依靠本地消費復蘇以外,還受益于較強的對外輻射力,“例如旅游業對交通、住宿、餐飲和購物等關聯行業的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實現‘乘數效應’”,董小麟說,“要讓人們流動起來,先有人氣,再有財氣。”
據統計,今年元旦假期三天(去年12月31日至今年1月2日),廣州市接待游客272.17萬人次,文旅行業收入超過20億元。多家在線旅游平臺數據顯示,廣州上榜中國內地旅游熱門目的地前十名。
海外交往也在逐步恢復。1月7日以來,白云機場出入境國際客流持續回暖,截至1月11日,白云機場出入境國際旅客2.33萬人次,其中1月8~11日四天接待1.90萬人次,占比81.39%。
當人、貨、物匯聚廣州,花城復蘇的“氣場”便不可阻擋。
廣州商圈年味漸濃。
來花城吧,與廣州人一起“嘆世界”
廣州人的“識嘆”,正“助燃”煙火氣越來越旺。
暨南大學生活方式研究院近日就粵港澳大灣區居民生活方式做了一個調研,研究員葉詩茗在調研中發現,廣州乃至整個廣府文化圈都有一種“嘆世界”的生活態度,輕松又務實的“識嘆”文化,已經成為廣州吸引游客和商務客的重要因素。
過去三年,廣州人“嘆世界”的方式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變化,而這些變化也將為未來的進一步復蘇提供“靈感”。
廣東省商業經濟學會會長、廣東財經大學華南商業智庫理事長王先慶觀察到,廣州人過去的消費相對集中在市中心的老商圈,但三年來消費市場有明顯的擴散,已經“跳出市中心”,鄉村、工業園區等新消費場景都已漸成氣候。
不止于市中心,也不止于“食在廣州”。根據暨南大學生活方式研究院的調研,如今外地游客到廣州的體驗愈加豐富,眼光已經不僅僅停留在美食上。“以往的調查顯示,游客到廣州旅游的首要目的是‘美食’;而在新近的調查中,休閑度假和自然風光反超美食,排到了廣州旅游關注的前兩位。”
就此,文旅部門已推出了不少“大招”。去年12月,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發布《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關于進一步促進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若干措施》,推出“花城陽光溫暖生活季”系列文旅活動、“全城樂享 惠游廣州”文旅消費大禮包、豐富和優化高品質文旅供給、促進數字文旅新業態消費、加大引客入穗力度、打造文旅精品節展盛會、大力建設國際演藝之都、擦亮特色“廣式服務”品牌等8大舉措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促進文化和旅游行業恢復發展。
廣州上榜中國內地旅游熱門目的地前十名。
供需合力“點火”,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加速
煙火氣重燃和消費復蘇,既有賴于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此前一年多培育積蓄的勢能,也將成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未來建設的動能。
在供給端,廣州已多有積累:天河路和北京路商圈去年獲評全國示范智慧商圈;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將于今年竣工;去年廣州汽車產量超310萬輛,連續四年居全國城市之首;直播電商節、網上年貨節以及時尚產業大會海內外影響力日盛;“食在廣州”“羊城夜市”正在引領本土品牌走向世界。廣州在供給端埋下的諸多“種子”,有望在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中持續迎來收獲。
在需求端,消費券被寄予厚望。新年伊始,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也啟動了2000萬元文旅消費券發放活動。董小麟認為,消費券是重燃煙火氣一種很好的措施。“政府補貼、商家跟進,最終讓利于消費者,特別是對于價格敏感的消費者有較大幫助”,董小麟說,“還有一些年輕人會帶著娛樂心態去搶消費券,‘搶’本身已經是一種有趣的‘體驗’,并由此調動起消費興奮點。”
可以預見,供需兩端合力,廣州人的消費興奮點將越來越多。國際范與煙火氣兼容、聚人與聚財相融、多彩生活與商務復蘇相長。“識嘆”的廣州,回來了。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鐘達文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陳憂子、莊小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