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說“兔”(漢字里的故事)
孟德宏
(資料圖片)
兔年將至,讓我們來說說漢字“兔”。
兔是十二生肖之一,我們常說“子鼠、丑牛、寅虎、卯兔……”“卯”的甲骨文字形,很像門被打開的樣子,所以《說文解字》認為“卯”“象開門之形”,并指出“二月為天門”。
清代音韻訓詁學家段玉裁進一步解釋說:“卯為春門,萬物已出”。因此可以說,“卯兔”本身,就代表著春天、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甲骨文中的“兔”字表現了兔子大耳朵、短尾巴的特征,金文延續了這種表達方式,從小篆開始,就有了現代“兔”字的雛形。
《說文解字》釋“兔”為“獸也,象踞,后其尾形”。傳統的兒歌中也唱到:“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由此可見,長耳短尾是兔留給人們的總體印象。
兔很早就被先民當做瑞獸。據古籍《瑞應圖》載:“赤兔大瑞,白兔中瑞”。據相關史料記載,漢代建平元年、元和三年及永康元年,都有地方向朝廷進獻白兔的記錄。
兔的特點之一是善于奔跑。漢字“逸”正體現了這一特點,“逸”是會意字,表示的就是像兔子一樣飛快奔跑,由此引申為散去、失去之義。《說文解字》釋“逸”為“失也,從辵兔”。這里的“辵”,是疾走之貌。
兔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繁殖能力強,也因此成為先民生育崇拜的對象之一,寓意多子多福。《爾雅》中說:“兔子曰娩”。比如,一些地方的風俗是喜兔年娶妻,以求子孫繁盛。
兔年將到,祝大家“兔”飛猛進、前“兔”似錦!
(作者系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副主任)
[ 責編:董大正]關鍵詞: 說文解字